台灣中文交友媒婆論壇

標題: 淺析合理使用匿名消息來源的方法 [打印本頁]

作者: admin    時間: 2019-9-16 13:41
標題: 淺析合理使用匿名消息來源的方法
摘 要:动静來源是新聞實踐活動中的關鍵環節之一,匿名动静來源使新聞媒體更好完成为了監測社會環境的任務,也由於對其的不當利用導致了虛假新聞出現等一系列問題,令媒體的公信力遭到質疑。職業品德准則可以起到必定感化,但具备非強制性、滯后性。本文認為,“波特圖式”品德推理模式有助於記者正確阐发本身職業行為,做出對個人、職業、社會都負責且合乎倫理的抉擇,冲破上述職業品德窘境﹔並可指導媒體制订更為嚴謹、規范的職業品德准則,促進新聞事業的康健發展。

        關鍵詞:匿名动静來源﹔職業品德准則﹔波特圖式﹔職業品德窘境

        1、弁言:匿名动静來源與記者的職業品德窘境

        2011年12月26日,齊魯晚報B04版刊發了一篇深度報道:《“淡忘了小悅悅,但不要淡忘這件事”》,報道稱“在小悅悅離開兩個月后,小悅悅的父親回到了廣東佛山。他們一家人現分住三地,各自尋求抚慰息争脫。小悅悅事务中此外一個關鍵人物陳賢妹則被雇主辭退,又在房東的威脅下搬離住處,缘由是“他們忍耐不了那麼多的媒體”[1]。

        當日,網易、搜狐、每經網等新聞網站均轉載了此報道,文章被冠以《‘小悅悅事务’救人老太被辭退》等類似的標題。27日,《東方早報》、《成都晚報》等媒體也轉載了此篇報道,而同日的《廣州日報》、《京華時報》卻通過採訪當事人“辟謠”,稱:“小悅悅事务施救者陳賢妹遭辭退”為不實報道,陳賢妹並沒有被辭退,而是她自行回家沒有上班。

        翻看《齊魯晚報》的原始報道,“陳賢妹被辭退”的說法只是“一家之言”,沒有其他任何动静來源進行佐証,可見記者對“匿名动静來源”的不當利用造成为了這篇虛假新聞的產生。比年來,“某某年十大假新聞”成为了年末新聞界“事情總結”必不成少的主題之一,并且每一年都不乏素材。翻看歷年的“十大假新聞”,發現由於匿名动静來源的不當利用造成假新聞的事例不勝枚舉。

        动静來源是新聞建造過程的第一個環節,重要有三種:記者、實名动静來源、匿名动静來源。前言社會學家是以認為,所謂新聞前言建構真實的說法需加以批改,真实的社會意義建構者應是新聞記者與动静來源配合互助的結果。在這個“建構”過程中,匿名动静來源利用的動機及產生的结果是最為復雜的:某些報道的發表可能會損害當事人长处,記者或动静來源為了本身平安選擇匿名,還有些动静來源因职位地方特别不想公開身份選擇匿名,好比《華盛頓郵報》對“水門事务”的調查性報道中出現的匿名动静來源“深喉”,一度成為“正義”的代言詞。也有些記者為了使稿件順利發表假造动静來源,以匿名為幌子,好比“吉米事务”和中國北京電視台的“紙包子”事务。

        匿名动静來源的利用不成防止,乃至是調查性報道的利器。但匿名动静來源的不當利用又給新聞事業造成損失,使其飽受詬病。該不該利用匿名动静源,若何利用,成為媒體從業者們天天均可能會面臨的職業品德窘境。那麼應該若何度過這個窘境呢?

        2、已有的職業品德准則無法解決窘境

        1991年我國曾在有償新聞成為行業“潛規則”的情況下出台了《中國新聞事情者職業品德准則》,后又有修訂稿等規則出台﹔2007年2月5日,《廣州日報》成為國內第一家向社會各界颁布《採編行為准則》的媒體,該報稱此舉旨在构成報社內外的監督體系以晋升《廣州日報》的公信力﹔2011年以來,新聞出书總署持續深刻開展防治虛假新聞的專項治理,出台了《關於嚴防虛假新聞報道的若干規定》。

        西方主流媒體的行業自律實踐開始得更早,針對动静來源特别是匿名动静來源的利用制订了一系列的職業品德准則,指望規范記者、編輯的專業行為,保証新聞的可托性。1911年,世界上最先的新聞倫理准則——《記者守則》在美國頒布,1923年全美報紙編輯人協會又制订了《新聞界信條》。不少新聞專業協會、媒體都有成文的倫理規約。新聞倫理規約和前言批評的配合感化催生了新聞專業主義理念,這個倡導新聞與評論相分離的理念被奉為媒體機構的指導思惟,而客觀性原則被新聞報道領域廣泛認可,並具體化成為了一些可操作的行為准則。

        1900年亨利‧沃特森曾在《路易斯維爾信使新聞報》上說:“新聞界沒有品德規約或自我約束體系和自负。它的事情或義務沒有確定標准。新聞事情者只是很少的(若是有的話)智力能力,以確定本身的眼界,他在一起前進的過程中,既沒有記下曾經到過的处所,也沒有記下本身的發展。”在新聞事業的實踐開始向專業化邁進后,亨利所說的那種事實就開始發生變化了。關於匿名动静來源的利用,常常是在遭到被法庭傳訊、導致虛假新聞出現影響媒體公信力等情況以后,媒體或專業協會就會適時在他們的“標准化的品德規約”條文中增长一兩條或幾條相關規定,這些規定所限定的或倡導的行為常常都是在上述波折中導致失誤的缘由,或可能防止失誤卻沒有實施的行為。可以說,職業品德准則是媒體“試錯”過程的產物。现在美國的媒體各自都有了在內部获得广泛認同的關於匿名动静來源利用的標准,一些新聞專業協會也制订了類似規約但約束力不強,因為他們沒有權利處罰。

        由此可見,現有成文的標准化職業品德准則對實踐的約束具备滯后性,且就事論事,不具備普適性。在隨時可能出現新情況的新聞實踐中,這些准則並無法幫助記者和媒體走出窘境。

        3、“波特圖式”品德推理模式可供给解決方案

        哈佛神學院的拉爾夫‧波特博士設計了一種品德推理模式,美國新聞學學者克利福德‧G‧克裡斯蒂安靠應用一個從“波特圖式”改進而來的表(圖1)[2]對諸多新聞倫理案例進行阐发,認為此模式可以幫助記者清楚领会在利用匿名动静來源時面臨的品德窘境的本質缘由。更首要的是,他可以教會記者和媒體單位通過社會倫理學的推理法子,提高理性事情的質量,在今后長期的新聞實踐中,加強選擇的公道性。

將這個圖標應用於阐发本文弁言提到的案例:

        1.給情況下一個定義:“小悅悅事务”中,陳賢妹是独一一個堅守了良知底線的當事人,讓人們在為小悅悅可惜的同時信赖“善”的气力,她是以遭到各種表扬。齊魯晚報在《“淡忘了小悅悅,但不要淡忘這件事”》中,沒有明確指出“陳賢妹被雇 主辭工並被房東威脅”這一信息的來源,隨后,數家媒體把這一信息改為大標題並轉載報道原文。《廣州日報》、《京華時報》則選擇採訪陳賢妹的兒子,証實“陳賢妹沒有被辭退,還栖身在原來的租住房內”。

        2.抵牾的焦點在动静來源的選擇,選擇的分歧緣於記者(和他所代表媒體)價值觀的分歧。齊魯晚報報道的內容集中在事务發生后社會對小悅悅家人、陳賢妹的質疑,彷佛提示受眾:對當事人應該有自始至終的尊敬。事實上,齊魯晚報對动静來源的利用是有明確規定的[3],而記者還是採用了未經証實的动静,隻有一個解釋:他是成心為之,因為他將“通過新聞事务教诲讀者”的價值觀凌駕於了“報道真實、客觀的信息”的職業價值觀之上。廣州日報等還原事實的媒體記者則更推重“供给真實信息”的職業價值觀。

        3.若是把齊魯晚報的報道當成一篇議論文对待,那麼這是一篇“論點正確,論據不成靠”的文章。但無論若何,齊魯晚報記者的選擇體現了他“毫無保存地尊敬當事人”的原則。而廣州日報等媒體的記者則依據“在事實的基礎上尊敬當事人”的原則。

        4.很明顯,通過上述阐发,齊魯晚報記者的決定是出於對當事人的怜悯和教诲讀者的目标,而廣州日報等媒體的記者則是出於對媒體公信力的負責。

        阐发的結論是:採訪靠得住的动静來源,還原事實原形的廣州日報等媒體記者的作法更值得必定。齊魯晚報記者作出錯誤決定的本質缘由在於,他在“忠實於誰”的問題上沒有找到正確的谜底。

        媒體雖然制订了詳細的規定,卻仍不克不及令記者最本身職業的底子立場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是以教會記者一套法子,讓其能在每次處理有關匿名动静來源問題時都能依照社會、媒體所但愿的公道態度對待,才是解決記者此類職業品德窘境的最有用法子,也可是以更有用晋升記者隊伍的職業素養,促進新聞事業的康健發展。應用到對匿名动静來源的利用的新聞實踐中,波特圖式可以通過下圖台中借錢,(圖2)[1]的方法為媒體创建政策或記者進行抉擇供给依據。

即通過如下幾個步驟決定若何處理和匿名动静來源的關系:第一,記者要通過动静來源的职位地方、身份或其他任何可以领減脂,会對方的信息判斷其真實動機,判斷动静的可托性,若有疑問,必定及時通過各種途徑求証。第二,選擇正確的職業價值觀:真實第一,並確保及時、客觀。第三,檢查本身的決定是不是有普適性的社會倫理原則相沖突:如誠實、尊敬别人、適度﹔第四,思虑與匿名动静源互助后是否是合适媒體服務對象的请求﹔最后做出決定。

        參考文獻:

        [1] 張子森.淡忘小悅悅,但不要淡忘這件事[N].齊魯晚報,2011-12-26.

        [2] (美)克利福德‧G.克裡斯蒂安,馬克‧法克勒,金‧B.羅特佐耳,凱西‧克裡頓‧麥基.蔡文美等譯.前言公道—品德倫理問題真的不証自明嗎?[M].北京:華夏出书社,2000.

        [3] 新華網傳媒頻道.《齊魯晚報》七大办法杜絕虛假新聞[OL]..




歡迎光臨 台灣中文交友媒婆論壇 (http://bbs.baoafast.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